另外一種打擊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就是認為一切真理都是相對的。(參考Robert S.Lynd‘s“Knowledge for Wha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03)真理被視為一種形而上學的觀念,如果有任何人說,想要發掘真理,我們這一時代的“進步的”思想家便會認為他是落伍的。他們宣稱,真理是完全主觀的事情。科學的努力不可與主觀的因素混摻在一起,而且,科學努力的目的是要不含有感情與利益成份地觀察這個世界科學家處理事實,就得像外科醫生看病人一樣,雙手干干凈凈,經過消毒。此種相對主義——或者稱之為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的結果是,思考失去了其基本的刺激因素——即是:思考者的希望與利益(或興趣);相反地,思考變成了記載“事實”的機器。事實上,就一般而言,思考是出于想要主宰物質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樣地,對真理的渴求也是出于個人及社會團體的利益(或興趣)與需要。沒有了這種興趣,也就沒有了想要追求真理的刺激因素。發現真理常常可增進某些團體的利益,于是,這些團體的若干代表性人物,就成為人類思想的先驅者;此外,還有些團體,則靠著隱蔽真理來增進他們的利益。在后者的這種情形中,利益是對真理有害的。因此,問題不在于是否有利益存在,而在于哪一種利益。作者認為每一個人都會渴望真理,這就是因為,每個人對真理都有某種需要。